暮春时节,尧帝微服私访,来到冀州地界。
田野间,几个老农正在玩一种奇特的游戏。他们手持木棍,击打地上的土块,土块飞起又落下,发出“啪啪”的响声。老农们你追我赶,欢声笑语不断。
尧帝驻足观看,只见那些土块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落地时又激起阵阵尘土。老农们虽然衣衫褴褛,却个个红光满面,精神抖擞。
“老人家,这是什么游戏?”尧帝上前问道。
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抬起头,眯着眼睛打量尧帝:“这是击壤,咱们庄稼人闲暇时的消遣。怎么,这位先生也想试试?”
尧帝接过老农递来的木棍,学着他们的样子击打土块。谁知土块非但没有飞起,反而“啪”的一声碎成了粉末。老农们哄堂大笑,尧帝也不禁莞尔。
“先生手法不对。”老农接过木棍示范,“要这样,手腕要活,力道要准。”说着,他轻轻一挥,土块便高高飞起,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。
尧帝看得入神。他忽然意识到,这看似简单的游戏,实则蕴含着治国安邦的道理。就像击打土块,用力过猛则碎,用力不足则不起,唯有恰到好处,方能游刃有余。
“老人家,可否教教我?”尧帝诚恳地问道。
老农捋着胡须笑道:“先生既然有心,老朽自当倾囊相授。不过击壤之道,非一日之功啊。”
就这样,尧帝留在了这个小村庄,每日跟随老农学习击壤。起初,他总是掌握不好力道,要么把土块击得粉碎,要么根本打不起来。老农们也不着急,只是耐心地一遍遍示范。
尧帝渐渐地开始领悟其中的诀窍。他发现,击壤不仅需要技巧,更需要心境的平和。当他心浮气躁时,土块总是难以控制;而当他静下心来,反而能打出漂亮的弧线。
“先生进步神速啊。”老农赞许道,“不过击壤的最高境界,不在于能打多远,而在于能与天地共鸣。”
“与天地共鸣?”尧帝若有所思。
老农指着远处的山峦:“你看那山,看似巍然不动,实则每时每刻都在变化。击壤也是如此,看似简单的动作,却暗合天地至理。”
尧帝恍然大悟。他想起自己治理天下时,常常为各种繁杂的政务所困扰。如今想来,或许正是因为太过执着于细节,反而失去了对大局的把握。
日复一日,尧帝的击壤技艺日益精进。他不再追求土块飞得多远,而是专注于每一次击打的韵律。渐渐地,他发现自己能够预判土块的落点,甚至能控制土块在空中旋转的方向。
一天傍晚,尧帝独自在田间练习。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,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。他闭上眼睛,感受着微风拂面,听着虫鸣鸟叫。忽然,他心有所感,手腕轻轻一抖,土块便高高飞起,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。
就在这一刻,他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。他感受到大地的脉动,听到风的私语,看到云的变幻。他忽然明白,治国安邦亦是如此,唯有顺应自然,方能长治久安。
“先生果然天赋异禀。”老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“短短数月,便已领悟击壤真谛。”
尧帝转身,郑重地向老农行礼:“多谢老人家指点,在下受益匪浅。”
老农摆摆手:“先生言重了。击壤之道,不过小道耳。倒是先生气度不凡,想必不是寻常人物。”
尧帝笑而不语。他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,心中已然有了决断。
次日,尧帝启程返回都城。临行前,老农送给他一根特制的击壤棍:“这根棍子是用百年老竹所制,希望先生日后击壤时,能想起这段时光。”
回到都城后,尧帝将击壤之道融入治国方略。他不再事必躬亲,而是放手让百官各司其职;他不再苛求完美,而是顺应自然,因势利导。渐渐地,天下大治,百姓安居乐业。
多年后,尧帝禅位于舜。在禅位大典上,他取出那根击壤棍,对舜说道:“治国如击壤,过犹不及。望你能领悟其中真谛,以仁德治天下。”
舜郑重接过击壤棍,从此将其视为传国之宝。而尧帝则隐居于九嶷山,每日与山民击壤为乐。据说,他晚年击壤时,土块能飞上百丈之高,在空中久久不落,仿佛与天地共鸣。
后人为了纪念尧帝,将击壤列为君子六艺之一。而那根击壤棍,则被供奉在宗庙之中,成为仁德治国的象征。每当新君即位,都要在击壤棍前行礼,以示不忘尧帝教诲。
时至今日,在冀州一带,仍流传着尧帝学击壤的传说。老人们常说,真正的击壤高手,不在于能打多远,而在于能与天地共鸣。这或许就是尧帝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智慧。
击壤歌
[古辞]尧
日出而作,
日入而息。
凿井而饮,
耕田而食。
帝力于我何有哉!
【译文】
太阳升起来就去耕作田地,
太阳落下去就回家里休息。
开凿水井就可以有水喝,
耕种田地就可以获得食物。
这与帝王的治理有什么关系。
【故事】
《击壤歌》表现了尧时百姓的康乐生活。五十多岁的老人,一边玩着击壤的游戏,一边唱着的《击壤歌》,展示了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景象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