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怀念



清明节这天,对于普通人来说,就是扫墓。到墓地清除杂草、添添土,上供、烧点纸,磕个头作个揖,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

我父母都葬在老家,路途较远,加之年龄大了,最近几年就没回去给父母扫过墓,又长期受“无神论”的影响,也不屑于去路边画圈烧纸,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心中默默地怀念。

年过古稀,长辈们大多过世。我父亲去世早,我母亲是2009年去世的。那年,我们把母亲送回老家,和父亲合葬。后来,我们将坟头用砖和水泥砌起来,以防止坟头杂草丛生。我们知道我们可能不会常回老家,虽然我们兄弟姊妹八个,但都分居各地,何况已有两个弟弟先于母亲去逝,大弟弟又远在国外。起初,我每年至少回老家一次,有时也会约好其他人,分别从不同城市出发,到青岛或日照聚齐,然后一块回老家给父母上坟,有时我也会从苏州开车回老家。其实,我们这一辈人从未在老家生活过,我把老家称作是“父亲的故乡”,只是叔婶在青岛,我们和老家才有了更多的交往。后来叔婶去世了,青岛就去的少了,常常是回了老家后就直接返程了。我们之所以把父母葬在老家,主要是图个安稳,现在各地的墓地或骨灰堂都需要购买,而且是有期限的,过些年就得续费,不然到期就给你清除了,让你死也不安生,这种做法我不知道在世界上是不是“遥遥领先”。

这些年,长辈们一个一个去世:记得有一个姑姑死得早,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于大饥荒时期,如今坟头都找不见了。二舅是前些年去世的,我们去南城奔丧,这是我自幼年离开南城第一次再回到我的出生地——我母亲的老家,令我惊讶的是南城竟然那么破旧。后来大舅病危,我又去了一趟南城,待到大舅丧事结束,我们想在南城宴请一下亲戚,竟然找不到一个像模像样的酒店。想不到新政建立都五十多年了,南城还是如此模样,如果父母在天有灵,又该作何感想?这是他们曾经为之浴血奋战过的南城。

记得1970年我第一次回老家,就曾为故乡的穷困感到无比的吃惊,它完全打破了我心中的美好想象。我知道农村很穷、很落后,但是穷到每顿饭都只能喝红薯面糊糊,穷到大冷天的炕上只铺了一张烂席子,这是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的,那年我是从青岛叔叔家提着大米挂面回的老家,婶子说你不带这些回去你就没什么好吃的。

最近几年,我们回老家少了,五弟回去的多些,2022年二妹去世,2023年他把二妹的骨灰送回老家安葬,2024年又回去给二妹立碑。未曾想去年10月,五弟却突然离世。今年的清明节五弟的儿子带着妻儿回了老家,去给爷爷奶奶和二姑上坟。看来以后回老家扫墓的事儿只能靠下一辈了。

目前,健在的长辈还有一个舅母和一个小姨,我也多年未见她们了。兄弟姊妹中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不在了,活着的也都老了。值此清明时节,我在苏州祈愿逝者安息,祝愿生者安康。阿门!


2025年4月4日清明节

Post a Comment

后一页 前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