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网间有两件事引起轰动。一是郑州大学生夜骑单车到开封,另一件就是刀郎的音乐会。
郑州大学生夜骑单车到开封,据说起因是四个女生想去开封吃灌汤包,于是四人结伙骑共享单车去了开封。不知何因引起了关注,郑州的大学生们纷纷效仿,高潮时,成千上万的学生骑着单车塞满了郑开大道,浩浩汤汤,蔚为壮观。这么多人都想去吃开封的灌汤包?我想未必,只不过是找了一个“疯狂”的理由罢了。
一时间,议论纷纷,说什么的都有,褒贬不一。这让我想起了五十八年前的“大串联”,那年十五岁,刚上初中,懵懵懂懂,似懂非懂,但是确有点兴奋,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串联,而且坐车不要钱。于是同学们就商量去哪,互相结伴而行。我和一个同学去了一趟上海,那时除了北京令人向往,其次,就是上海了。我们俩十月初去的,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,记得返回时在郑州转车,天上飘着雪花,冻得直哆嗦,在车站的地下通道里直蹦跶,以图提高体温。在上海的一个多月都干了些什么,现在记不大清楚了,只记得在火车上跟两个外地的女生吵了一路,从郑州吵到南京两个女生下车,女生是南方人,好像说的是“吴语”,我一句都听不懂,还好我同学老家是无锡的,他能听明白,这期间多是他应战。在上海住在哪里,我也记不得了,只记得没事,我们就串小巷,在弄堂里转来转去,转的结果是让我知道了大上海除了南京路外滩的光鲜以外,还有背后的那些破烂弄堂。
现在回顾过去,有些事情做的没有太大的意思,但是每个人都是从那个过去过来的,年轻时的天真幼稚,有时的疯狂,那都很正常。
1967年,上边宣布停止大串联,理由很简单,天冷了,为了“小将”们的健康,待春暖花开时再恢复,但我们一直没有盼来大串联的恢复。几个同学不甘心,商量着扒火车上北京,几个十几岁的孩子“疯狂”了一次,偷偷扒上了货车去了北京。更疯狂的是我们还混进了“五一”节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晚会,而且还在广场上“疯狂”地围堵“领袖”的敞篷汽车,还真把他们围在了广场的一角。能与“伟人”近距离对峙,当时真有一种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的感觉,兴奋了好长时间,也显摆了许多年。现在看来,实在是没有多大意思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我们曾年轻过,也“疯狂”过。
再说刀郎的演唱会。有人会质疑,刀郎的演唱会与学生的夜骑有什么关系?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,从实质看是一回事儿。
中国的学生们,长期以来是最压抑的一群人。从小到大,受着种种管束,家长、学校、社会天天都在念“紧箍咒”,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干,将学生的思想言行禁锢在规定的通道里,有一首歌唱道:“青春最无怨无悔 却无处安放。”压抑的情绪总要宣泄,骑着单车上开封,吃不吃灌汤包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路的情绪释放,一路的“青春”张扬。青春原本就该如此肆意张扬,就像夏天的烈日火辣辣的,不是吗?
同样,刀郎的演唱会,也是情绪释放的最佳处。这么多年,刀郎及刀迷倍受压抑,终于到了爆发释放的时候。台上一人歌唱,台下万人呼应,台上刀郎动情处热泪满面,台下观众共鸣时哭声一片。他们分明是在唱自己,是在诉说着自己人生的经历。舜说过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,即使沉默不语,那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力量的象征,正如驰骋在郑开大道上的学生们,无须多言,他们有着最亮丽的青春,会让我们这些老朽们自愧不如。
记得苏轼有一首词《江城子· 密州出猎》: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?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”其实,苏轼写这首词时才38岁,算不上老,“鬓微霜”,估计是有点少白头,但我很欣赏苏轼的“少年狂”,愿我们始终都能保持那种“射天狼”的“少年狂”,直到终老。
郑州大学生夜骑单车到开封,据说起因是四个女生想去开封吃灌汤包,于是四人结伙骑共享单车去了开封。不知何因引起了关注,郑州的大学生们纷纷效仿,高潮时,成千上万的学生骑着单车塞满了郑开大道,浩浩汤汤,蔚为壮观。这么多人都想去吃开封的灌汤包?我想未必,只不过是找了一个“疯狂”的理由罢了。
一时间,议论纷纷,说什么的都有,褒贬不一。这让我想起了五十八年前的“大串联”,那年十五岁,刚上初中,懵懵懂懂,似懂非懂,但是确有点兴奋,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串联,而且坐车不要钱。于是同学们就商量去哪,互相结伴而行。我和一个同学去了一趟上海,那时除了北京令人向往,其次,就是上海了。我们俩十月初去的,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,记得返回时在郑州转车,天上飘着雪花,冻得直哆嗦,在车站的地下通道里直蹦跶,以图提高体温。在上海的一个多月都干了些什么,现在记不大清楚了,只记得在火车上跟两个外地的女生吵了一路,从郑州吵到南京两个女生下车,女生是南方人,好像说的是“吴语”,我一句都听不懂,还好我同学老家是无锡的,他能听明白,这期间多是他应战。在上海住在哪里,我也记不得了,只记得没事,我们就串小巷,在弄堂里转来转去,转的结果是让我知道了大上海除了南京路外滩的光鲜以外,还有背后的那些破烂弄堂。
现在回顾过去,有些事情做的没有太大的意思,但是每个人都是从那个过去过来的,年轻时的天真幼稚,有时的疯狂,那都很正常。
1967年,上边宣布停止大串联,理由很简单,天冷了,为了“小将”们的健康,待春暖花开时再恢复,但我们一直没有盼来大串联的恢复。几个同学不甘心,商量着扒火车上北京,几个十几岁的孩子“疯狂”了一次,偷偷扒上了货车去了北京。更疯狂的是我们还混进了“五一”节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晚会,而且还在广场上“疯狂”地围堵“领袖”的敞篷汽车,还真把他们围在了广场的一角。能与“伟人”近距离对峙,当时真有一种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的感觉,兴奋了好长时间,也显摆了许多年。现在看来,实在是没有多大意思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我们曾年轻过,也“疯狂”过。
再说刀郎的演唱会。有人会质疑,刀郎的演唱会与学生的夜骑有什么关系?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,从实质看是一回事儿。
中国的学生们,长期以来是最压抑的一群人。从小到大,受着种种管束,家长、学校、社会天天都在念“紧箍咒”,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干,将学生的思想言行禁锢在规定的通道里,有一首歌唱道:“青春最无怨无悔 却无处安放。”压抑的情绪总要宣泄,骑着单车上开封,吃不吃灌汤包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路的情绪释放,一路的“青春”张扬。青春原本就该如此肆意张扬,就像夏天的烈日火辣辣的,不是吗?
同样,刀郎的演唱会,也是情绪释放的最佳处。这么多年,刀郎及刀迷倍受压抑,终于到了爆发释放的时候。台上一人歌唱,台下万人呼应,台上刀郎动情处热泪满面,台下观众共鸣时哭声一片。他们分明是在唱自己,是在诉说着自己人生的经历。舜说过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,即使沉默不语,那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力量的象征,正如驰骋在郑开大道上的学生们,无须多言,他们有着最亮丽的青春,会让我们这些老朽们自愧不如。
记得苏轼有一首词《江城子· 密州出猎》: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?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”其实,苏轼写这首词时才38岁,算不上老,“鬓微霜”,估计是有点少白头,但我很欣赏苏轼的“少年狂”,愿我们始终都能保持那种“射天狼”的“少年狂”,直到终老。
发表评论